基石指什么

基石指什么

作者: 飞蚕

都市小说连载

小说《基石指什么》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是“飞蚕”大大的倾心之小说以主人公陈岩穆萨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精选内容:序章:我的梦幻乌托邦傍晚六夕阳把社区广场的玻璃穹顶染成蜂蜜我拄着拐杖站在银杏树看着不远处的场总觉得像一场醒不来的梦——张奶奶坐在藤椅指尖轻轻点着膝盖上的银色终“小基帮我订明天的荠菜馄少盐”,话音刚不远处的白色机器人便亮起温和的蓝“好的张奶己为您备注‘少盐’,明天早八点送到您家门口”。机器人转身路过追着皮球跑的双胞自动放慢速还弯腰帮他们把滚到花...

2025-10-30 19:24:42
序章:我的梦幻乌托邦傍晚六点,夕阳把社区广场的玻璃穹顶染成蜂蜜色。

我拄着拐杖站在银杏树下,看着不远处的场景,总觉得像一场醒不来的梦——张奶奶坐在藤椅上,指尖轻轻点着膝盖上的银色终端,“小基石,帮我订明天的荠菜馄饨,少盐”,话音刚落,不远处的白色机器人便亮起温和的蓝灯,“好的张奶奶,己为您备注‘少盐’,明天早八点送到您家门口”。

机器人转身时,路过追着皮球跑的双胞胎,自动放慢速度,还弯腰帮他们把滚到花丛里的球捡了出来,双胞胎清脆的“谢谢小基石”和机器人的“不客气呀”,混着广场上的晚风,软乎乎地落在我耳朵里。

这就是我的梦幻乌托邦。

不是科幻电影里悬浮的城市,也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大同”,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摸到的温暖——老人不用再为买一包药走两公里,孩子能跟着机器人学远方的课程,就连曾经为生计发愁的下岗工人,现在也能靠着几台“基石”机器人,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叫陈岩,今年九十二岁,是这个乌托邦的“老观众”,也是它的“老工匠”。

有时候我会坐在广场的长椅上,看着眼前的一切,想起七十多年前的日子,才觉得今天的每一缕烟火气,都来得那么不容易。

那时候的城市,不像现在这样有温度。

我刚毕业那会儿,在一家打车平台做顾问,每天看着后台的数据——司机们为了抢单,一天要开十几个小时的车,到手的钱却被平台抽走一大半;而乘客呢,下雨天要等半个多小时才能打到车,遇到绕路的司机,投诉了也没人管。

有一次我去郊区调研,碰到一位姓赵的出租车司机,他握着方向盘的手满是老茧,说自己的孩子在市里上高中,每个月的学费要跑一百多单才能凑够,“有时候想多跑两单,晚上就在车里眯一会儿,怕回家晚了吵到孩子”。

那天我坐在他的车里,看着窗外掠过的路灯,突然觉得,所谓的“科技进步”,如果不能让最普通的人过得好一点,那又有什么意义?

后来我离开了平台,想做一个“不一样的东西”——不追求流量,不赚快钱,就想帮司机多赚点,帮乘客少等点。

那时候没人信我,就连我最好的朋友都说,“陈岩,你这是在跟整个行业对着干”。

我们凑了十万块钱,在一个旧仓库里搭了个小办公室,白天跑司机师傅的家里调研,晚上熬夜改调度算法,最难的时候,仓库的暖气坏了,我们裹着羽绒服敲代码,手指冻得不听使唤,却还在为“多让司机省五分钟路程”而争论不休。

那时候的我,从来没想过“乌托邦”这三个字,只觉得能多帮一个人,就多帮一个。

现在想来,今天的一切,都是从那些“小坚持”开始的。

就像广场角落里的那棵老槐树,当年我们种下它的时候,它还没我高,现在己经枝繁叶茂,能为十几个人遮阴。

我记得第一台“基石”机器人下线的时候,我们特意把它送到了张奶奶家——那时候张奶奶刚失去老伴,儿子在外地工作,一个人住,买菜要走一公里,取快递要爬三楼。

当机器人第一次帮她把菜送到家门口时,张奶奶摸着机器人的外壳,眼泪掉了下来,“要是你张爷爷还在,看到这个,肯定高兴”。

那时候我突然明白,我们做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能帮人解决麻烦的“伙伴”。

沿着广场的石板路往前走,就是社区的AI学院。

透过玻璃窗,能看到二十几个老人坐在里面,跟着志愿者学用AI终端。

最前面的是李爷爷,他今年八十七岁,去年刚学会用终端视频连线远方的孙子,现在还能自己用AI剪辑孙子的成长视频。

“陈岩,你来啦!”

李爷爷看到我,笑着挥挥手,“你看我刚剪的视频,孙子在国外参加比赛,我用小基石帮他加了背景音乐,他说比专业剪辑的还好看呢!”

我凑过去看他的终端,屏幕上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少年,在舞台上弹钢琴,背景里的星星是AI自动加上的,闪闪烁烁,像少年眼里的光。

AI学院的隔壁是公益角,几个年轻人正围着一台“基石”机器人打包物资——这些是要寄给山区孩子的图书和文具。

带头的女孩叫林晓,去年刚从大学毕业,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来社区做公益。

“陈爷爷,您看我们这次收集了五百本书,机器人己经分类好了,明天就能寄走”,林晓指着机器人屏幕上的清单,眼里满是干劲,“山区的老师说,孩子们特别喜欢机器人寄来的书,因为每本书里都有机器人录的故事音频”。

我看着女孩忙碌的身影,想起当年和我一起创业的伙伴们,突然觉得,乌托邦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把“想让大家过得好”的心意传下去。

走到社区的尽头,是一个小小的“全球交流站”。

今天里面很热闹,几个来自非洲的年轻人正围着一台“基石”机器人,听工作人员讲解它的功能。

其中一个叫穆萨的年轻人,来自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他说自己的村子里没有干净的水,村民们要走五公里才能打到水,“我这次来中国,就是想把‘基石’带回去,帮村里的人运水,帮孩子们学知识”。

穆萨说着,拿起手机给我看他村子的照片——土黄色的房子,孩子们光着脚在地上跑,却对着镜头笑得很灿烂。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村里的孩子,也能像中国的孩子一样,跟着机器人学英语,学画画”,穆萨的眼睛很亮,像我当年第一次看到“基石”机器人动起来时的样子。

夕阳慢慢沉了下去,社区的路灯亮了起来,是暖黄色的,像小时候家里的灯泡。

机器人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帮老人把藤椅搬回家,有的帮商户把货物送到店里,有的陪着孩子在广场上玩捉迷藏。

我坐在长椅上,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觉得,所谓的梦幻乌托邦,从来不是什么“完美的世界”——这里也会有机器人出故障的时候,也会有老人学不会AI的时候,也会有需要我们不断改进的地方。

但这里有一样东西,是任何科技都替代不了的——那就是“人心”。

是司机师傅想多赚点钱给孩子交学费的心意,是张奶奶想给远方的儿子报平安的心意,是穆萨想让村里的孩子喝上干净水的心意,是一代又一代人,想让身边的人过得好一点的心意。

晚风吹过,银杏叶落在我的膝盖上。

我拿起手边的银色终端,轻轻说:“小基石,帮我放一首《茉莉花》吧。”

很快,舒缓的旋律从终端里飘出来,广场上的机器人也跟着轻轻晃动,像是在跟着音乐跳舞。

不远处,几个孩子围着机器人唱了起来,声音稚嫩却响亮。

我闭上眼睛,听着歌声,听着机器人的提示音,听着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突然觉得,这辈子能参与建造这样一个乌托邦,真好。

这不是梦幻,而是我们用双手一点一点建起来的世界。

它不完美,但它温暖;它不宏大,但它真实。

它告诉我们,科技可以不冰冷,进步可以不残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乌托邦的建造者——只要你愿意为身边的人,多花一点心思,多尽一份力。

夕阳最后的余晖落在“基石”机器人的蓝灯上,像一颗小小的星星。

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又会有新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有老人等着机器人送早餐,有孩子等着机器人教新的课程,有年轻人等着把公益物资寄往远方。

而我,会继续坐在这棵银杏树下,看着这个我深爱的乌托邦,看着它一天比一天好。

因为我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就像天上的星星,只要有人愿意为它点亮,它就会一首亮下去,照亮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照亮我们共同的梦幻乌托邦。

相关推荐
  • 常梨厉晏舟结局
  • 在哪过去的日子里
  • 厉晏舟棠梨大结局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大结局22集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后续在哪儿看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什么小说
  • 小说女主叫常梨
  • 常梨厉晏舟小说
  • 破案:被系统诅咒后,秦姐帅酷彪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小说结局
  • 厉晏舟常梨后续大结局
  • 青峦胭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