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里同事们刻意回避着他的目光,甚至有人用幸灾乐祸的语气低声议论着:“这个新人也太倒霉了吧,第一年就被当成全公司的笑柄。”
更刺耳的是赵雨田那句带着假惺惺关怀的话:“年轻人嘛,摔几个跟头才能学乖。”
林轩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背锅,而是一次公开处刑。
从办公楼离开后,林轩独自走在夜晚的街道上,满脑子都是今天的场景。
他想不通,明明自己只是整理数据的“工具人”,为什么所有责任都扣到了他的头上?
这口黑锅压得他喘不过气,但更让他痛苦的是,他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但林轩不是一个轻易认命的人。
回到出租屋后,他打开电脑,翻出当天在会议上被指责为“错误源头”的那份数据分析报告,一页页仔细查看。
他坚信,问题的根本一定藏在这些看似无害的数据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冷静下来,仿佛一个侦探正在梳理线索。
问题的发现第二天一早,林轩请了半天假。
他走进公司时,带着整理过的关键笔记和一份短暂的计划。
赵雨田虽然看似一副“包容”新人的样子,但实则对林轩的任何举动都极为敏感。
林轩明白,如果要证明清白,就必须要出奇制胜。
林轩开始以“查漏补缺”为由,向同事们询问一些项目中的细节信息,甚至用邮件向其他部门的负责人求证关键流程。
起初,大家还觉得他只是心虚后的小动作,但林轩越来越深入的提问逐渐引起了几人的不安。
一位财务部的前辈悄悄告诉林轩:“其实有些数据并不是你整理出来的问题,而是在预算环节就己经出现了偏差。
只是赵经理为了赶工期,压根没听过建议。”
听到这里,林轩的心情更复杂了。
他一方面感到事情果然没有那么简单,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光靠这些信息还不足以撼动赵雨田的地位。
他需要找到更有力的证据。
深夜的数据战争从那天起,林轩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
公司空荡荡的办公区只有他的座位还亮着灯。
他以自己整理的数据为切入点,结合外部行业的对标报告,逐渐锁定了项目的核心漏洞。
经过反复分析,林轩发现:1.项目初期的市场分析数据存在虚高,很多客户的需求数据实际上是被人为夸大。
2.项目决策中,预算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后期执行中资源严重不足。
3.赵雨田为了掩盖早期的错误,篡改了一部分项目过程报告,将问题引导到数据处理环节。
找到这些问题后,林轩感到既愤怒又痛快。
但他清楚,仅凭自己的一面之词,还是无法让赵雨田低头。
他需要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反击的准备林轩将自己收集的证据整理成一份报告,并写了一封冷静而有条理的内部邮件,标题是:《关于XX项目失败原因的重新分析》。
他没有首接指责赵雨田,而是采用了“复盘改进”的角度,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1.市场数据的准确性:为什么初期市场调查的结果与后期反馈相差如此巨大?
2.预算分配的透明度:在预算被分配前,是否考虑过不同部门的实际需求?
3.流程管理的改进建议: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邮件发出后,林轩不仅抄送了赵雨田,还特意将公司总经理李伟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加入了收件人名单。
邮件中的内容简洁有力,但每一句都暗藏玄机,逼迫赵雨田不得不正面回应。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林轩紧张地等待着。
果然,下午三点,公司内部临时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
会议的反转会议室里气氛异常紧张。
赵雨田一如既往地坐在主位,脸上依旧挂着虚伪的笑容。
他开口道:“今天的会议主要是针对林轩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些想法的可行性。”
林轩站起来,用自信而冷静的语气开始阐述自己的发现。
他没有首接指责赵雨田,而是用事实一步步揭示项目失败的真正原因。
为了避免被人打断,他提前准备了一份演示文稿,用清晰的数据和图表佐证自己的观点。
当演示文稿播放到一半时,赵雨田的脸色己经彻底变了。
他试图用一些模糊的借口为自己辩护,但林轩紧接着抛出了几份关键证据,包括项目初期的预算文件和邮件往来记录,证明赵雨田早就知道市场数据的虚高问题,却刻意隐瞒不报。
整个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最终,李伟打破僵局,说道:“林轩的分析非常到位,确实点出了我们管理上的不足。
我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也希望赵经理能够提供更多的解释。”
赵雨田一时语塞,只能敷衍地说:“可能是当时工作太忙,忽略了这些细节。”
以智反击的胜利会议结束后,林轩并没有感觉到彻底的轻松。
他知道,这场反击虽然赢了,却也让自己暴露在了更大的职场风险之中。
但他不后悔,因为这不仅是为了证明清白,也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他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背锅的“工具人”。
接下来的几天,林轩的表现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一些原本看不起他的同事开始主动向他请教问题,而李伟则亲自找他谈话,称赞了他的分析能力。
虽然赵雨田并没有因此立刻被免职,但他的威信受到了严重打击。
而林轩,则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职场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