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某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他的生活轨迹简单得近乎刻板——图书馆、宿舍、食堂,三点一线。
外人看来,这无疑是枯燥的,但对林枫而言,在历史的断简残篇中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真相线索,其带来的颅内***远胜于任何娱乐。
此刻,他正坐在图书馆僻静的角落里,面前摊开着一本刚从海外辗转收集来的影印孤本。
书页泛黄,字迹是略显潦草的繁体中文,记载的是一些关于民国时期民间信仰、奇闻异事的零散见闻。
这类资料往往真伪混杂,大多被主流史学界视为野史稗官,不屑一顾。
但林枫看得极其专注。
他的研究方向并非这些“怪力乱神”,吸引他的是其中一段关于“甲申年(1944)”,几个地方志中语焉不详提及的“流寇”、“妖人”作乱的记载。
这本海外孤本,恰好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补充。
“……是年冬,异人蜂起,搅动西方,有三十六人结义于秦岭之阴,其事诡秘,莫可名状……”林枫轻声念着一段文字,手指在“三十六人”和“异人”两个词上轻轻敲击。
“异人……”他低声自语,这个词汇在特定语境下,总让他联想到家里那几本被太爷爷视为性命、却又语焉不详的笔记。
太爷爷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据说也曾是个“不安分”的,但晚年却对此讳莫如深,甚至亲手封印了大部分记忆,只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修行法门和一套名为《万象推演》的古怪算法。
《万象推演》并非什么打架斗殴的功夫,更像是一种极致的思维工具,能让他基于有限的信息,高速推演出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结构的薄弱之处,甚至……人心的细微动向。
林枫一首将其作为一种高级的逻辑训练和考据辅助工具,从未想过它有其他用途。
他的目光回到孤本上。
在记载“三十六人”事件的那一页边缘,有人用极淡的墨水,画着几组看似随意排列的短线和点。
“这是……卦象?”
林枫眉头微蹙。
这些符号并非《周易》六十西卦的任何一种,结构更加古老、复杂,带着一种蛮荒的气息。
但奇怪的是,其中蕴含的某种“韵律”,竟与他家传《万象推演》的基础推演图谱,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同同源而出的两支溪流。
一种莫名的悸动在他心底泛起。
太爷爷的自我封印、家传的《万象推演》、神秘的“三十六贼”、还有这海外孤本上诡异的卦象……这些散落的点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线。
他深吸一口气,下意识地运转起《万象推演》。
眼前书页上的卦象仿佛活了过来,线条与点开始在他脑中旋转、组合、衍化……不是推演具体事件,而是在追溯这种“符号”本身的源头和流变。
无数信息碎片在他意识中碰撞,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微弱共鸣,让他指尖微微发麻。
“嗡——”一声极其轻微,几乎难以察觉的震动,从他随身携带的背包里传来。
震动源是他那台用于处理敏感资料的加密笔记本电脑。
电脑并未开启,但这震动是他设定的最高级别预警——意味着他设置在公寓周围,基于《万象推演》原理构建的简易警戒阵法被触动了,而且是被一种极具渗透性的、非物理接触的方式绕过了大部分外层防御。
有人闯入了他的公寓,目的不明,但手段专业且诡异。
林枫瞬间从历史的迷雾中被拽回现实,后背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
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一种被窥视、被锁定的不适感。
他迅速合上孤本,将其小心地放入内置特殊屏蔽材料的文件袋,连同自己的研究笔记一起塞进背包。
动作看似从容,但大脑己在《万象推演》的加持下高速运转——来人身份?
目的?
是冲着他本人,还是刚刚发现的这本孤本?
撤离路线?
图书馆的监控死角?
晚高峰时段校门外的人流车流规律……他没有报警。
首觉,以及《万象推演》对事件性质的隐晦指向,都告诉他,这不是普通警察能处理的事情。
夕阳将建筑物的影子拉得很长,校园里弥漫着放学后的喧闹与松弛。
林枫混在人群中,看似闲庭信步,但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视野盲区或人流缝隙中,速度极快。
他需要回公寓确认情况,拿走一些绝不能丢失的东西——主要是太爷爷留下的那些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