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像一阵风疾驰而来,划过石板路的湿意,路边的槐树隐隐有了夏日的躁动。
谭知行站在急诊科走廊尽头,低头翻着手机日程,屏幕反光映得他脸色更冷。
科室里弥漫着消毒水与咖啡混杂的味道,繁忙像一种默契从各处弥漫开。
“谭哥,今晚压班还得辛苦你!”
顾妍然抱着药盒从值班室出来,声音温柔却不失干练。
“我自己督工,放心吧。”
谭知行微微挑眉,语气里一股调侃,“再忙也就三杯咖啡的悲壮。”
她莞尔一笑,侧身让过一个搬着设备的男护士。
顾妍然的温和仿佛是科室的润滑剂,哪怕外头有闹剧,走到她身边都自动收敛锋芒。
急诊大厅门口忽然传来一阵乱哄哄。
新晋实习小组刚好赶到,衣服上新印的科室标志还带着未洗净的粉尘。
于文博走在最前头,左手拎着三层便当盒,右手攥着资料袋,满脸第一次值夜的大无畏。
“于文博,到!”
他声音清亮,像是特意报了到。
谭知行扫了他一眼,嘴角微扬:“拿着家当来混夜宵?”
“不是夜宵,是命。”
于文博一本正经地说。
“命归你管,锅归我们背。”
顾妍然踢了句,大家都笑了。
新人的紧张和兴奋被玩笑冲淡了些,但空气中又迅速涌回规矩。
谭知行循例点了点头,严肃地交代分工,声音里带着急诊特有的快节奏。
“今晚压班,值北区抢救室。
小于跟我,林晓月,你做新病人心理筛查。
其他人按原班次,报告随时更新。”
林晓月此刻正一边敲着手里的笔记本,一边观察众人面相。
她的笑有点与众不同,既亲切又藏着几分揶揄。
“收到。
谭主治,你放心,有我在,病人这块心理防线不漏。”
谭知行随即抬眼:“你要是真能防住病人,也顺便把隔壁外科的护工防住。”
林晓月拉低了嗓音:“护工是人,不是病人,防不住。”
走廊另一头的病房门被推开。
值夜护士递来病历,脚步急促,神情里是急诊常态的倦意和警觉。
“42床高血压,晕倒。
家属还在候诊,情绪不稳定。”
护士低声说。
顾妍然立即接过,安慰病人家属时,她的普通话带着南方口音,格外温柔,“阿姨,放心,我们会按最好流程处置,您先坐下喝点水。”
谭知行看得分明,心里却只默默记下每一个细节。
医生的墨守成规,是岁月和事故叠加的防护。
他转身吩咐:“于文博,你去跟班学习病例,林晓月,做好心理疏导。”
于文博点头,摩拳擦掌,大有初生牛犊之感。
林晓月嘴里叼着笔,往护理屏风后钻了一下,眼神里全是新鲜意思。
此刻,北区抢救室内灯光闪烁。
前方急救通道传来一阵呼喊,担架推进,一位中年男子口唇泛白,气息微弱。
“急性心衰!”
值班医生低喊。
谭知行立刻接手,动作果断,神经在焦灼中变得清晰透亮。
新来的于文博站在一旁,瞪大眼睛,双手收紧,不敢发问。
顾妍然己在旁边准备氧气罩,言语安慰却并不多余。
“来,张叔,深呼吸,跟着我慢慢来。”
她的动作极快,微笑却如影随形。
谭知行用最简短的话配合:“抽血、心电,急查肌钙蛋白,通知CCU。”
于文博看得紧张,终于忍不住:“谭哥,这种突发,我该怎么做?”
谭知行头也不回:“先学会看医生的表情,第二步再动手。”
于文博立刻点头,像是领悟到了奥秘。
林晓月此时悄悄走进抢救室,站在走廊窗口,悄悄对着外头家属点了个微笑。
她轻声道:“别担心,专业团队在这,今晚稳的。”
新夜的急诊科并没有停歇的迹象。
病人来来往往,***穿插在嘈杂和焦虑之间。
林晓月趁空下来,转过头对谭知行:“你觉得医院值夜跟军营比起来,哪个更难熬?”
谭知行自嘲地一笑:“军营不用每小时重刷甲醛,医院值夜得看人间百态。”
“百态不怕,怕的是没态。”
林晓月接道。
她的玩笑话像一根救急针,让于文博紧张的神经松了些。
顾妍然忍不住补了一句:“咱们的态,得多来几次值夜才接得住。”
几人才刚坐定,护士室的对讲机又响起:“南区急救,车祸伤员三人,协助!”
谭知行听到,习惯性握了下手机,眉头己经蹙起。
他站起身,新班小组忙不迭跟上,每个人的步伐都带着一股力气和仓促。
推拉门外,急救通道迎来新一拨病人。
灯光下,值夜的医护们影子重叠,显得更长,更重。
于文博刚跟到门口,身边是顾妍然低声鼓励:“没事,跟着来,先帮护送。”
林晓月一面道:“今晚有我在,咱们不慌。”
人流涌动,时间无声流淌;今天的急诊科比平时还要忙碌。
新人与老兵并肩在无数个等待的瞬间中“各有各的锅”,在纷扰与疲惫之间找寻碎片安宁。
值夜灯下,谭知行带着新班小组奔赴下一个抢救,脚步坚决。
身后林晓月轻声哼起了一首不成调的老歌,歌声里,仿佛有不知名的温度悄然流动。
而省立医院的入夜,却始终如常。
医者的日常,在一线和缝隙之间悄悄延续下去,灯火未眠,故事才在无数个平凡夜晚的边界上一点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