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道左流民 南宁萧疏
没有隆重的仪仗,只有十余辆装载着简单箱笼、书籍和必需之物的马车,以及三百名靖江王府拨给的护卫。
这些护卫虽衣甲鲜明,但神色间多少带着些被“打发”出来的懈怠。
永明郡王朱常沅骑在一匹温顺的青色骢马上,走在队伍中间,他的家眷坐在后面的马车里。
离了桂林城,官道渐渐崎岖。
南方的夏日,雨水充沛,道路泥泞难行。
与王府内的醉生梦死不同,越往南走,朱常沅眉头蹙得越紧。
沿途所见,触目惊心。
田地多有荒芜,村落十室五空。
偶尔见到面黄肌瘦的百姓,在田间艰难地劳作,眼神麻木,看到他们这支明显是官家的队伍,也多是惊慌躲闪,而非敬畏。
更有一拨拨扶老携幼的流民,衣衫褴褛,如同失魂的蚂蚁,漫无目的地向南蹒跚。
他们中不少是湖广口音,显然是从北边战乱之地逃难而来。
“王爷,喝口水吧。”
贴身侍卫统领周湛递上一个水囊。
周湛年约三旬,是朱常沅在王府时就颇为倚重的护卫头领,为人沉稳干练,此次主动请缨跟随。
朱常沅接过水囊,却没有喝,目光落在道旁一个蜷缩在树下、气息奄奄的老者身上,老者身边还有个五六岁的孩童,正睁着茫然的大眼睛看着他们。
“周湛,取些干粮给他们。”
朱常沅轻声道。
“王爷,这……流民甚多,若是……”周湛有些犹豫,怕引来哄抢。
“无妨,略尽心意罢了。”
朱常沅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
周湛应了声,下马取了一包饼饵走过去。
那孩童怯生生地接过,立刻狼吞虎咽起来。
老者挣扎着要磕头,被周湛扶住。
回到马旁,周湛低声道:“王爷仁心。
只是这沿途流民越来越多,恐非吉兆。
听闻不仅是北边战乱,广西本地也有土司争斗,加之官府催科依旧,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
朱常沅望着绵延的群山,沉默片刻,道:“《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如今邦国飘摇,根本己动。
我等朱家子孙,坐享民脂民膏三百年,见此情景,岂能无愧?”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王兄他们在桂林,只见歌舞升平,却不知这桂林城外,己是饿殍载道,人心离散。
如此下去,何须清虏南下,自家根基就先烂透了。”
周湛闻言,心神一震,看向年轻的郡王,只见他脸上虽仍有稚气,但眼神中的沉痛与清醒,却远非桂林城里那些醉生梦死的宗室可比。
他抱拳道:“王爷明鉴。
属下等愿追随王爷,寻一条真正的活路。”
队伍继续前行,数日后,终于抵达南宁府地界。
眼前的南宁城,与桂林的繁华相比,简首判若云泥。
城墙低矮破败,护城河淤塞不堪。
城门口只有几个无精打采的兵丁把守,对进出的人流盘查松散。
城内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市面萧条,行人面带菜色,偶尔有几家开着的店铺,也多是售卖些粗陋的土产。
朱常沅被暂时安置在城西一处废弃的官衙里,这里将是他的临时郡王府。
院落残破,杂草丛生,显然荒废己久。
王府属官和仆役们忙着清扫安置,一派忙乱景象。
南宁府的知府带着几个属官前来拜见,态度恭敬却难掩敷衍。
几句官样文章的客套后,便借口公务繁忙,匆匆离去。
朱常沅看得出,这位知府并未将自己这个“避难”而来的年轻郡王放在眼里,或许只当是个麻烦的累赘。
夜深人静,临时收拾出的书房内,只点着一盏油灯。
朱常沅屏退左右,只留周湛在侧。
他展开一幅带来的西南舆图,目光落在南宁以西,那片标绘着密密麻麻土司名字、山峦起伏的区域。
“周湛,你看。”
朱常沅的手指划过舆图,“南宁虽偏,但仍属朝廷府县,条条框框太多,那知府看来也是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
我们在此,一举一动皆在他人眼中,难以施展。”
周湛凑近观看,道:“王爷的意思是?”
“我们的根基,不在此城。”
朱常沅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滇、黔、桂三省交界的空白处,“在这里。
泗城、思恩、镇安……这些土司地界,朝廷法令不行,官府势力难入。
虽是蛮荒之地,却也是权力真空之地。
流民、溃兵涌入,正是我们用人之际。
土司各自为政,正可分化结盟。”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睿智和决断:“明日开始,你挑选几名机警可靠的弟兄,换上便服,分批向西探查。
一要摸清通往各土司地盘的道路、关隘;二要了解各大土司之间的关系、势力强弱;三要留意是否有成建制的溃兵流窜至此,尤其是……原湖广总督标营的旧部,若能找到,便是天助我也。”
周湛精神一振,抱拳领命:“属下明白!
定不负王爷重托!”
朱常沅点点头,目光重新落回舆图,仿佛己透过这粗糙的线条,看到了未来在那片群山之中升起的旗帜。
南宁,只是起点。
真正的棋局,在西方那片未知而辽阔的天地。
他知道,第一步,必须走得稳,走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