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才之名,宗族的希望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春日的阳光透过老旧的木窗棂,洒在张家村小学那斑驳的课桌上,映出细小的尘埃在光柱中飞舞。

一年级的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张建国略带沙哑的讲课声回荡着。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乘法口诀’,这是数学的基础,大家一定要背熟……”张建国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下“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边写,一边领着孩子们朗读。

底下的孩子们,大多才六七岁,正是贪玩好动的年纪,一个个愁眉苦脸,努力地记忆着这些枯燥的数字组合。

然而,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的张豪,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今年刚满三岁,是全校年纪最小的学生,却因为“神童”的名声,被张老爷子和族老们拍板,破例送入了小学一年级。

此刻,他正托着下巴,小大人似的思考着。

乘法口诀?

他早在一岁多跟着张建国识字的时候,就己经把这个连同加减法、乘除法的原理都琢磨透了。

对他而言,小学这点知识,实在是……太简单了。

“张豪!”

张建国放下粉笔,目光落在这个最小的学生身上,带着一丝期许和考验的意味,“你来说说,七乘以八,等于多少?”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张豪身上。

这个问题,对于刚接触乘法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算是有难度的了。

几个调皮的孩子甚至露出了看好戏的表情。

张豪回过神,眨巴了一下眼睛,稚嫩的声音清晰地响起:“五十六。”

“正确!”

张建国赞许地点点头,又问:“那九乘以七呢?”

“六十三!”

几乎没有任何停顿。

“十二乘以十五!”

张建国把难度又提高了一个档次,这己经超出了课本范围。

“一百八十!”

答案依旧准确无误,速度快得惊人!

全班同学都惊呆了,包括讲台上的张建国。

他深吸一口气,看向张豪的眼神更加复杂,有欣慰,有惊叹,还有一丝隐隐的……挫败感。

教这样的学生,简首是对老师知识储备的巨大挑战!

“好……很好!

张豪同学回答正确,大家要向他学习!”

张建国定了定神,继续讲课,但内心的波澜久久无法平息。

张豪的小学生活,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碾压”中度过的。

他的成绩,永远是年级第一,而且是那种甩开第二名几十分,让所有人望尘莫及的第一。

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思想品德、自然常识,他都能轻松应对。

考试对他来说,简首是一种享受,一种……嗯,怎么说呢,一种确认自己并没有因为穿越而变傻的仪式。

每次成绩出来,张老实拿着那张印着“第一名”和大红奖状的试卷,都会激动得满脸通红,逢人就忍不住吹嘘几句,张家村也因为出了这么个“次次考第一”的神童而名声大噪。

张家族老们更是脸上有光,每次宗族聚会,都会把张豪拉到身边,让他当众背一段课文,或者算几道难题,引来一片赞叹声。

张豪也很懂事,从不恃才傲物,对长辈恭敬有礼,对同学友善团结,这让他在村里的人缘极好。

宗族承诺的资源,也从未短缺。

张老实家的赋税被减免了大半,每年还能从族里领到一些粮食和补贴。

张豪需要的书本、文具,甚至是一些市面上很难买到的“课外读物”,族里都会想办法给他弄来。

这让张豪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不仅巩固了这个时代的基础知识,也开始系统性地梳理自己脑海中来自未来的庞大信息库。

他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张建国。

比如,在学到自然常识里关于植物生长的章节时,他会“天真”地提问:“张老师,为什么同样的种子,有的长得好,有的长得不好呢?

是不是土地里缺了什么东西?”

当张建国解释了阳光、水分、土壤的重要性后,他又会“好奇”地问:“那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土地变得更有营养,让庄稼长得更好更快呢?”

这让只接受过师范中专教育的张建国陷入了沉思。

张豪则会适时地“无意中”翻出一些族里不知道从哪里淘换来的旧报纸、旧杂志,指着上面关于“化肥”、“农药”的零星报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爹,你看这个叫‘尿素’的东西,好像很厉害,能让粮食增产好多呢!”

他拿着报纸,跑到正在编竹筐的张老实面前,一脸兴奋地说。

张老实凑过来看了看,上面的字他大多不认识,只是含糊地说:“这洋玩意儿,哪是咱这山沟沟能用得起的。”

张豪也不气馁,他知道,改变一个观念,尤其是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需要时间和契机。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积累,等待那个契机的到来。

小学六年,在张豪看来,更像是一个漫长的“热身”。

他以全优的成绩轻松毕业,毫无悬念地进入了镇上的重点初中。

进入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

物理、化学、英语……这些全新的知识,让许多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感到了压力。

但对张豪来说,依旧是小菜一碟。

物理?

他可是来自一个量子力学、相对论都己经成为基础科学的时代,初中这点经典力学、电学知识,简首是科普入门。

化学?

元素周期表他烂熟于心,各种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对他来说如同 1+1 一样简单。

他甚至能隐约回忆起一些未来新材料的研发方向和化学原理。

英语?

这更是他的强项。

前世作为顶尖科技人才,熟练掌握英语是必备技能,阅读英文文献、与国外专家交流,都是家常便饭。

初中英语那点词汇量和语法,对他而言,简首是降维打击。

开学第一次英语摸底考试,当别的同学还在为 26 个字母的大小写和发音头疼时,张豪己经能用相对流利的英语写出一篇简短的自我介绍和对未来的畅想。

英语老师是个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看到张豪的试卷时,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那标准的书写,流畅的句子,地道的表达,哪里像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农村孩子写出来的?

她还以为是哪个英语老师写的范文被混进来了!

当她找到张豪,让他当面用英语回答几个问题,而张豪自信满满、发音标准地对答如流时,她彻底服了。

这个张豪,果然名不虚传!

于是,张豪的“神话”在镇中学继续上演。

他的名字,成了“第一名”的代名词。

各种考试的奖状、证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张老实家,贴满了整整一面土墙。

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张家村都会派几个代表,兴高采烈地去镇上中学“迎接”张豪和他的奖状,比过年还要热闹。

张豪为张家村,为张氏宗族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以前,张家村在镇上、在县里,就是个不起眼的穷山村。

现在,一提起张家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出了个超级神童张豪”!

连镇上的领导、县里的教育局干部,都知道了张豪的名字,几次三番派人来了解情况,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宗族对张豪的投入也更大了。

不仅学费、生活费全包,还专门给他在镇上中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让李秀莲搬过去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确保他能专心学习。

张老实则留在村里,一边种地,一边享受着儿子带来的荣光。

张豪对此心怀感激。

他知道,没有宗族的支持,仅凭他一个“三岁孩童”,很难获得如此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他享受着这份优待,也承受着这份期望。

宗族希望他考大学,当大官,光宗耀祖。

这与他想要改变命运,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并不冲突,但他的野心,绝不止于此。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