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一次系统训练
她背靠着冰凉的门板,大口喘着气,胸腔里的心脏还在疯狂擂动,像要撞破肋骨逃出来。
掌心那张试戏剧本,边缘己被汗水浸得发皱,纸页软塌塌地贴在皮肤上,却烫得惊人。
机会!
这是个实实在在的机会——能让她摆脱龙套身份,签约正规经纪公司的机会!
她踉跄着冲到书桌前,指尖小心翼翼地将纸铺平,目光像燃着的火,死死钉在文字上。
角色叫“沈怡”,典型的“线上活跃,线下社恐”大学生。
试镜片段只有短短一幕,却藏着最考验演技的沟壑:热闹的校园晚会上,她被室友起哄推上台,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与聚光灯,因极度紧张而失语,最终狼狈地逃下台。
没有一句台词,全凭眼神、表情和肢体说话。
要演出社交恐惧症患者那种从头皮麻到脚尖的恐慌,那种喉咙被堵住的窒息,那种想消失却无处可藏的无助。
林微的眉头拧成了结。
这对她太难了。
为了在剧组混口饭吃,她早练出了能跟场务、群头打交道的本事,就算不算外向,也绝不是会在人前失语的性子。
这种极致的、近乎病理性的恐惧,离她的生活太远了。
她试着按照学校教的方法,对着空气模拟——想象聚光灯打在脸上,台下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不行。
动作是浮的,表情是僵的。
她只能瞪大眼睛、抿紧嘴唇,做出“惊慌”的样子,可内里是空的,触不到那种从灵魂里冒出来的战栗。
难道……要提前用掉那张沉浸式角色体验卡?
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掐灭了。
不行,只有一张卡,只有30分钟效果。
现在用在独自摸索上,太浪费了。
必须留到最关键的时刻——比如试镜前的最后打磨,或是现场突然卡壳的时候。
那该怎么办?
她烦躁地起身,在几平米的房间里转圈。
目光扫过墙角那面用来练表情的廉价全身镜,镜中女孩的眉眼拧着焦虑,眼底却藏着一丝不肯熄灭的渴望。
等等!
一道闪电突然劈进脑海!
系统说明里好像提过——通过沉浸式观察和剖析他人(尤其是优秀演员)的表演,可兑换积分。
“观察和剖析”……是不是说,她能通过看别人演类似角色,来“偷师”那种状态?
这或许就是系统给她指的路——不依赖道具,靠自己“练”出来的路?
林微猛地坐回电脑前,指尖因激动微微发颤。
她需要找一个最精准的“观察样本”。
搜索框里敲下关键词:“社恐 表演片段社交焦虑 影视镜头紧张失语 经典演绎”……屏幕上跳出密密麻麻的结果,她像淘金者般,在视频海洋里翻找。
几个小时后,她的鼠标停在了一部几年前的文艺片《无声的呐喊》上。
影片里,一位老戏骨演了个有严重社交焦虑的作家,其中一场签售会崩溃的戏,被影评人夸成“教科书级的恐慌表演”。
她找到那个三分钟的片段,屏住呼吸,点下播放键。
第一遍,她纯靠感官感受。
老戏骨的表演像只手,死死攥住了她的心脏——肌肉细微的颤抖,眼神里散不去的空洞,额角沁出的冷汗,还有那种想逃却被钉在原地的僵硬,每一处都真得像要溢出屏幕。
第二遍,她开始拆解。
他为什么在这个节点眨眼?
喉结滚动时,心里在喊什么?
手指无意识蜷缩,是在抗拒还是在求救?
第三遍,她闭上眼,试着在脑子里回放细节,同时调动自己的脸和手,模仿那种状态。
可还是差了点什么。
她知道“该做什么”,却做不到“成为他”。
那种极致的恐慌,她抓不住神髓。
检测到宿主正在进行深度表演剖析,触发“观察模式”。
请锁定您想要剖析的表演目标。
系统的提示音冷不丁响起,像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灯。
林微心头一震,立刻在脑中锁定屏幕里的老戏骨。
下一秒,眼前的电脑屏幕仿佛消失了。
她的意识被猛地拽进一个奇特的空间——像是站在签售会现场,成了个透明的影子,所有感知都牢牢粘在那位演员身上。
更奇妙的东西涌来了。
她不光能“看见”他的动作,还能“摸到”一股模糊的情绪——像是无数噪音在脑子里炸响的烦躁,像是被目光刺穿皮肤的战栗,像是喉咙被无形的手掐住的窒息,还有那种想钻进地缝里的羞耻与自我厌恶。
这不是“理解”,是近乎本能的“共情”!
那些她之前漏掉的细节,此刻全被放大:他嘴角不自然的微抽,小腿因紧绷而凸起的肌肉线条,呼吸时胸腔急促又浅短的起伏……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分钟左右,才像潮水般退去。
林微猛地回神,发现自己还坐在电脑前,后背却惊出一层冷汗,心脏也因为刚才感同身受的恐慌,跳得飞快。
太神奇了!
这就是系统的“观察模式”?
它首接帮她捅破了表演的窗户纸,摸到了角色情感的内核!
她急不可耐地唤出系统界面。
深度剖析“社恐崩溃”表演片段完成。
积分+2!
当前积分:12/100真的加积分了!
虽然只有2分,却像给她吃了颗定心丸——这条路走对了!
系统就是在鼓励她用这种“偷师”的方式成长。
巨大的喜悦裹着成就感涌上来,她之前的迷茫一扫而空,眼前的路突然亮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微彻底进入了“疯魔”状态。
她几乎不出门,泡面和面包堆在桌角,成了她的三餐。
她不光反复“观察”那个签售会片段,还找了其他几个演紧张、恐慌角色的经典镜头,甚至翻出街头采访视频,看那些在镜头前手足无措的普通人——观察他们攥衣角的力度,说话时躲闪的眼神,紧张时不自觉吞咽的动作。
每一次深度观察,都能换来1到3分积分。
积分一点点涨,慢慢爬到了18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共情式”学习,她对“沈怡”的理解,深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步。
她不再是“演”紧张,而是真的懂了——那种被社交恐惧攥住喉咙的绝望,是什么滋味。
她又站到了镜子前,深吸一口气,试着再演一次。
这一次,她没刻意模仿任何人。
只是闭上眼睛,回想那些被系统放大的“感受”。
再睁眼时,镜子里的女孩变了。
眼神失去焦点,瞳孔微微放大,像在看无数个重叠的、晃眼的影子;呼吸变得又浅又快,肩膀不自觉地缩起来,双手紧紧交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还有一种无形的重量压在她肩上,让她的脊背微微佝偻。
感觉对了!
虽然还不算完美,可己经不是空洞的模仿了——里面有了真实的情绪,有了能让人共情的“魂”。
林微看着镜中的自己,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嘴角却忍不住向上弯。
还有西天。
她还能多看、多练,多攒点积分,再多懂“沈怡”一点。
她第一次觉得,那扇死死关着的命运之门,好像被她撬开了一道小缝。
而光,正从那道缝里,一点点漏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