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法正献三策•云长低眉
关羽五指按在城墙箭垛上,掌心传来的凉意让他想起麦城最后一夜的血雪。
商船吃水的异常弧度引起他注意——那艘"吴越货栈"的商船,船尾两名短褐汉子正假装卸货,可腰间环首刀的轮廓,在薄雾中清晰如刀刻。
"君侯。
"周仓粗粝的嗓音在身后响起,这个铁塔般的汉子今日牛皮靴上沾着新鲜泥浆,"法孝首的青顶轿己过瓮城,轿帘上..."他压低声音,"有箭孔。
"关羽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砖缝里新生的苔藓。
法正,字孝首,益州谋士,素以奇谋著称,刘备取益州就是此人相助。
前世此时,他正因军粮调度与法正剑拔弩张。
但这次不同——三日前他派关平持亲笔信赴成都,信中特意提到张鲁在汉中的异动。
"报!
"亲兵喘着粗气冲上城楼,"东吴使团在渡口闹事,说是讨要去年借的粮种。
"关羽嘴角扯出冷笑,他突然伸手截住一只飞过的蜻蜓。
虫翼在掌心扑棱挣扎的模样,像极了前世吕蒙白衣渡江时的战船。
"告诉鲁肃..."他缓缓收紧五指,"想要粮种可以,拿武昌铁矿的勘验图来换。
"密室三策治所后堂的青铜冰鉴冒着丝丝白气,却驱不散盛夏的闷热。
法正解开蜀锦外袍的系带,露出内衬的锁子甲,腰间玉佩与案几相撞,发出清越的"叮"声——关羽注意到玉佩新换了玄色穗子,正是刘备赏赐近臣的样式。
"将军的待客之道,倒是别致。
"法正意有所指地瞥向西周。
八名刀斧手隐在纱帐后,甲片偶尔折射的冷光,在冰鉴上投出蛛网般的影子。
关羽亲手斟了碗酸梅汤,陶碗在漆案上划出半道水痕:"听说张鲁在汉中铸五斗米钱...""将军请我来,就为谈张鲁?
"法正突然前倾,蘸着汤汁在案上画出三道水痕。
第一道划过《春秋》竹简上的"襄公"二字:"上策,许都今年大旱,曹操正缺粮..."窗外传来"咔嚓"轻响。
关羽袖中飞出的铁蒺藜穿透窗纸,钉在廊柱上发出沉闷的"哆"声。
周仓拎进来的瘦小少年抖如筛糠,怀中绢布上的符号,与前世糜芳通敌密信如出一辙。
"东吴的鱼腹传书。
"法正羽扇遮住半边脸,这个动作让关羽想起诸葛亮,"中策可让孙权自断臂膀..."他忽然用扇骨点向少年耳后——那里纹着条靛青色的小鱼。
新谋初定子时的更鼓传来时,烛芯"啪"地爆出灯花。
关羽凝视着墙上晃动的影子,法正激动时手臂挥舞的轨迹,竟与当年诸葛亮比划"八阵图"时有七分相似。
三个时辰的密谈让冰鉴彻底化尽,铜镜上的水汽凝结成珠,顺着"明镜高悬"的匾额滴落。
"孝首可知?
"关羽突然割断对方话语。
青龙刀挑开案几暗格的瞬间,竹简"哗啦"展开的声音惊飞了梁上燕子。
糜芳与吕蒙往来的密信上,朱砂批注如未干的血迹——那是他重生后根据记忆伪造的,连傅士仁倒卖弩机的细节都分毫不差。
法正的瞳孔骤然收缩成针尖大小。
他伸手时,袖中滑出的匕首"当啷"落地——刀柄上缠着的,正是与东吴探子耳后相同的靛青鱼纹。
"建安十八年腊月..."关羽刀尖逐行下移,最后停在导致荆州失守的致命情报上。
那是用特殊药水写就的字迹,遇热才会显现:"江陵西门守将赵累,实为吕蒙表侄。
"法正额角的冷汗滴在竹简上,晕开了"吕蒙"二字:"将军既早知...""杀二人易。
"关羽收刀入鞘的金属摩擦声,惊得屋檐麻雀西散,"某要的是..."他忽然用刀柄敲击地面三下,暗门中走出个与法正容貌相似的白面文士,"江东十年不敢北望。
"将计就计五更鼓刚响过第一声,荆州府突然传出钧窑瓷器的碎裂声。
"竖子不足与谋!
"法正的怒吼惊飞满树麻雀。
他摔帘而出时,官帽歪斜露出内衬的锁子甲——那甲片在晨光中闪烁的模样,与隐在暗处的东吴探子腰间软甲如出一辙。
探子们看得真切:关羽追出时丹凤眼里怒火灼人,而法正登车时竟把递伞的仆役踹得滚下台阶。
他们没注意到的是,仆役摔倒时袖中滑出的,正是江陵水寨的布防图摹本。
当夜,十艘吃水异常的蒙冲舰悄然离港。
每艘船的底舱都摆满陶瓮,瓮口密封的火油味,被刻意洒上的鱼腥完美掩盖。
而真正的法正,此刻正在汉水支流的芦苇荡中,对着月光展开帛书——”七月既望“西字下方,还画着个小小的麦穗图案。